优游国际-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锋淬自信 赛场砺自强

国际足球 23℃ 0

在一条长达14米的金属剑道上,两位身着白色击剑服的选手相对而立,金属网面罩后,16岁的姜鑫瑞眼神专注,手中修长的花剑随着她的呼吸微微起伏,电子裁判器发出“嘀”的一声,她迅速向前踏步,弓步冲刺,剑尖精准地击中对手的有效部位,得分灯亮起,她收回姿势,轻轻点头,然后回到起始线,准备下一轮交锋。

“每一次踏上剑道,我都感觉自己在蜕变。”姜鑫瑞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,“击剑不仅教会我技术,更让我学会了面对压力,比赛让我更加自信,而这种自信是在无数次‘场上只能靠自己’的瞬间积累起来的。”

从腼腆少女到剑道明星

姜鑫瑞与击剑的结缘始于六年前,当时10岁的她在学校课外活动日上第一次拿起花剑,就被这项运动独特的魅力所吸引。“我喜欢那种需要瞬间决策的感觉,就像在下快棋,但身体和头脑必须同步。”她回忆道,起初,姜鑫瑞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,甚至在集体活动中不敢大声说话,击剑改变了这一切。

她的启蒙教练陈志刚告诉记者:“姜鑫瑞刚来训练时,连基本的喊声都显得怯生生的,但她有一种罕见的专注力,能够持续数小时练习同一个动作,直到完美为止,这种执着让她在同期学员中脱颖而出。”

经过系统训练,姜鑫瑞开始参加各类青少年击剑赛事,从市级比赛到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,她的成绩稳步提升,去年,她在全国U17击剑锦标赛中夺得花剑个人赛银牌,一战成名,今年更是在亚洲青年击剑锦标赛上闯入前八,成为中国击剑界备受瞩目的新星。

比赛如何塑造自信

“很多人认为击剑只是体力与技术的较量,但实际上它更是一场心理战。”姜鑫瑞分享道,“每次比赛前,我都会紧张,手心出汗,但当我戴上面罩,握住剑的那一刻,所有这些杂念都会消失,我必须相信自己的训练,相信自己的判断。”

这种从比赛中获得的自信已经渗透到她的日常生活中,她的班主任李老师观察到:“姜鑫瑞以前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,现在她不仅积极参与讨论,还担任了班级学习委员,她告诉我,击剑教会她‘敢于出击’,这种态度也被她用在了学习上。”

心理学专家张明教授分析道:“体育运动,特别是像击剑这样的个人项目,确实是培养青少年自信心的有效途径,当年轻人通过自身努力克服挑战、取得进步时,他们会形成一种‘我能行’的自我认知,这种基于能力的自信比空洞的表扬更加稳固和持久。”

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锋淬自信 赛场砺自强

姜鑫瑞对此深有体会:“我记得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时,在32进16的比赛中,我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连续追分,当时脑子一片空白,最终我输掉了那场比赛,但从那次失败中,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,越是关键的时刻,我越能专注。”

场上只能靠自己

“击剑是一项极其个人化的运动。”姜鑫瑞的现任教练王海燕指出,“在比赛过程中,教练只能坐在场边,无法提供实时指导,运动员必须独自判断形势、做出决策、承担后果,这种独立性是击剑运动最核心的特质之一。”

姜鑫瑞对此有着深刻理解:“在剑道上,没有人能帮你,你必须自己阅读对手的意图,找出破绽,决定何时进攻、何时防守,即使战术安排得再完美,执行的那一刻完全取决于自己,这种‘场上只能靠自己’的意识,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快速决策。”

这种独立性不仅体现在比赛中,也影响了她的生活态度,姜鑫瑞的父母透露,自从专注击剑训练后,她变得更加自主和负责任,从整理装备到安排训练时间,再到平衡学业与训练,她都处理得井井有条。

“有一次我发烧,但还是有一场重要比赛。”姜鑫瑞回忆道,“父母和教练都建议我退赛,但我坚持参加,不是因为固执,而是我知道,生活中总会有不适和困难,而在剑道上学会的‘靠自己’的精神告诉我,必须学会在非理想条件下依然全力以赴,那场比赛我打得异常艰难,最终还是输了,但我为自己坚持完赛感到骄傲。”

技术与心智的双重磨砺

击剑运动要求运动员同时具备爆发力、耐力、柔韧性和协调性,姜鑫瑞每天坚持至少四小时的训练,包括体能训练、技术练习和实战对抗,她的训练笔记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次比赛的反思和总结。

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锋淬自信 赛场砺自强

“击剑有三类武器——花剑、重剑和佩剑,我专攻花剑。”姜鑫瑞解释道,“花剑是刺击武器,只有剑尖击中有效部位才计分,而且有优先权规则,这需要极高的精确度和战术思维。”

国家队击剑教练赵阳曾观察过姜鑫瑞的比赛,他评价道:“姜鑫瑞的特点是步伐灵活、反应迅速,更重要的是她有着超乎年龄的比赛智慧,她懂得如何控制比赛节奏,何时该激进,何时该保守,这种判断力在年轻选手中非常难得。”

除了身体素质和技术训练,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姜鑫瑞日常训练的重要部分,她通过冥想、视觉化训练等方式提高专注力和抗压能力。“我经常在脑海中模拟比赛场景,预设各种情况下的应对策略,这样当实际情况发生时,我就能更快速地反应。”

击剑之外的成长

击剑给姜鑫瑞带来的不仅仅是奖牌和荣誉,还有更为宝贵的品质和价值观,她在学校成绩优异,尤其擅长数学和物理。“击剑中的角度、力度和距离计算,与物理和数学原理息息相关。”她笑着说,“学习与击剑是相通的,都需要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”

她的队友刘雨欣分享道:“姜鑫瑞在队里是个乐于助人的人,经常指导年轻队员,但她从不会在比赛中对任何人放水,因为她认为尊重对手就是要全力以赴。”

这种态度体现了体育精神的核心,姜鑫瑞认为:“击剑教会我尊重——尊重对手、尊重裁判、尊重规则,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努力,每次比赛,无论输赢,我都会和对手握手致意,感谢他们让我变得更强大。”

未来的剑道梦想

随着2028年洛杉矶奥运周期的临近,姜鑫瑞有了更明确的目标:“我希望能够入选国家击剑队,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赛,长远来看,我想成为一名职业击剑运动员,同时攻读体育心理学,未来帮助更多年轻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。”

她的偶像、奥运冠军雷声对她寄予厚望:“中国击剑需要新鲜血液,像姜鑫瑞这样既有天赋又努力的年轻选手是这项运动的未来,我相信只要她保持现在的专注和热情,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。”

对于即将到来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,姜鑫瑞既期待又平静:“我会一如既往地准备,把注意力放在过程而非结果上,击剑教会我,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,无论结果如何都能坦然接受。”

击剑运动的启示

姜鑫瑞的故事是体育育人价值的一个缩影,在当今社会,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,体育运动能够帮助他们建立 resilience(心理韧性)——即从挫折中恢复并成长的能力。

体育教育专家王教授指出:“像击剑这样的个人项目,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决策能力、责任感和应对压力的能力,当年轻人意识到‘只能靠自己’时,他们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潜能,姜鑫瑞的案例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。”

随着击剑运动在中国日益普及,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接触这项被誉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的运动,各地击剑俱乐部和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学校也将击剑纳入体育课程选项,这项古老而优雅的运动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

对于姜鑫瑞来说,击剑已经融入她的生命:“剑道就像人生的微缩景观,有进攻有防守,有得失有起伏,但最重要的是,它让我明白,真正的对手往往是自己,每次比赛都是与自己对话的机会,每次训练都是自我超越的过程,我相信,无论未来我走到哪里,剑道上学到的东西都会指引我前行。”

金属剑道上的光影交错,面罩后的坚定眼神,手中花剑的精准刺击——这些画面构成了姜鑫瑞的青春记忆,对她而言,击剑不只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途径,在一次次“只能靠自己”的赛场经历中,她找到了自信的力量,也找到了前行的方向。

评论留言

暂时没有留言!

我要留言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